多措并举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肇庆学院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肇庆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谋划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建立健全促就业工作机制,通过实施“五项工程”,精心组织,抢抓就业窗口期、关键期,用心、用情、用力推进2023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助推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谋划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党建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把组织优势转化成就业发展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 “学校统筹、院系主体、多方联动、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促就业工作机制。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实践,转化为解决毕业生关心的就业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成效,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实施访企拓岗促就业工程,大力开拓就业渠道
(一)深入开展市场化岗位开拓行动
持续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参与。加强与各地区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产学研合作单位等紧密联系,大力宣传我校的办学成就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荐毕业生就业。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走访企业192家,拓展岗位4831个。二级学院领导走访企业共127家,拓展岗位4872个。
(二)实施“名企进校园招聘计划”
积极举办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以“校园招聘月”、“就业促进周”活动为抓手,广泛邀请省内知名企业进校招聘。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常态化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宣讲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招聘服务。大力推进校园网络招聘市场“云平台”建设, 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智能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提供就业指导。组织开展了5场大型线上招聘会,线上参会用人单位2074家,提供岗位45326个;承办广东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综合类专场);组织了分行业招聘专场198场,线下参会用人单位1191家,提供岗位16239个。
三、实施就业指导提升工程,凸显就业育人实效
(一)全面加强就业指导
以举办就业指导教学技能竞赛为抓手,面向学生开设分年级、全覆盖、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邀请资深人力资源经理、行业专家参与,打造就业指导名师、金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就业指导》被评为广东省示范课程,“启航”职业生涯咨询室被评为特色工作室。
(二)深入开展就业育人活动
把就业指导服务纳入“三全育人”重要内容,以举办学生职业辅导月活动为抓手,开展行业精英报告会、优秀校友分享会、基层就业典型宣传等就业育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61场次,围绕职业规划、求职面试、升学留学、基层就业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活动。深入毕业生宿舍走访调研、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等,引导毕业生树立理性就业心态,主动及早求职择业。
(三)营造浓厚的校园就业氛围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功能,在校园里设立就业宣传橱窗、宣传横幅、就业信息触摸查询一体机等,营造就业氛围,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场所,把学生活动中心南侧空地改造建设就业服务广场,通过学生课外开展就业创业活动,将校园文化和就业氛围融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围绕“互联网+”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就业网上平台建设工作,打通就业指导服务以及就业宣传 “最后一公里”。目前,基本形成以微信公众号、APP手机客户端、电脑网站PC端,即“一微两端”为主体的互联网+就业工作的新格局。
四、实施精准帮扶工程,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
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推荐、重点落实”原则,进一步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残疾等特殊群体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重点帮扶。充分发动学院领导班子、辅导员、班主任、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与特殊群体毕业生结对帮扶。针对每位特殊群体毕业生,至少开展5次谈心谈话(包括政策解读、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推荐5 个有效岗位、 组织参与3 次线上线下就业促进活动;组织参加“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提升就业竞争力;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和学校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及时发放困难毕业生求职补助。
五、实施质量跟踪工程,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严格工作纪律和要求,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建立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常态化机制,每年组织专人走访用人单位和广大校友,开展对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抽样调查,每个专业随机抽取不少于10家用人单位以及30%的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建议。发布《毕业生年度质量报告》,对我校毕业生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完善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根据各个专业就业情况,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招生指标和专业培养方案,促进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的优秀人才。